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

黄河源头一场扶贫攻坚战

来源:《上海外滩》 黄浦区政府合作交流办    作者:李先元    更新时间:2018/7/20 1:49:18

WDCM上传图片

  ▲上海大世界剧场内玛多县演员表演藏舞

  药,全都是药。在援青干部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,除了少量的工作材料,俨然成了医药箱。因为,头痛、气短、胸闷、失眠等各种“高反”症状,一旦少了药后果不堪设想。

  从玛多县到果洛州府所在地玛沁县大武镇,山不转水转,尽管相比下乡,这已是最好的路。两侧,褐色山脊裸露,很难见到树,高寒与缺氧排斥了太多生物。最悠闲莫过于成群的牦牛与绵羊,它们旁若无人,闲庭信步。

  这艰难的盘山路,出行经常会碰到雨雪等极端天气,道路泥泞、坎坷、湿滑。汽车行驶在路上,方向盘几乎把握不住,一个转弯不慎,就会翻下山崖,车毁人亡。

  “一年靠身体,两年靠药物,三年靠意志”。这是七年来黄浦区三批援青干部工作中最真实的写照。从海拔4米的上海,到平均海拔4300米的世界屋脊,他们克服了缺氧,头痛、失眠等高原反应,一步一个脚印,不断给果洛州的扶贫攻坚建设添砖加瓦,帮助当地群众走出贫困,向小康生活快步迈进。

WDCM上传图片

  贫困县有望年底脱贫

  2018年2月1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提出目标:“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消除绝对贫困;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,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。稳定实现贫困人口‘两不愁三保障’,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。”

  江尾江源水相融,上海果洛心连心。2010年7月,上海市开始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州,黄浦区援青干部走进了果洛州玛多县。在藏语中,“玛多”二字意为黄河源头。玛多县,是整个青海省扶贫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,海拔在4200-4800米之间,海拔之高仅次于西藏双湖县,青稞等藏区传统农作物和树木在此难以成活;它是青海省人口最少的县,据2017年统计,果洛州下属6县,户籍人口达20万,玛多县人口仅1.5万余人,人口密度2平方公里1人;玛多县在黄河零公里处,有四分之三区域处在三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内。为保护黄河水源,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格控制,当地产业结构95%为畜牧业,5%为服务业。

  七年来,黄浦区三批援青干部接力前行,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和总要求,围绕上海市委、市政府关于援建工作的有关部署和指示精神,把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、改善民生、凝聚人心作为援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坚持“民生为本、产业为重、规划为先、人才为要”的援建方针,发扬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战斗、特别能忍耐、特别能团结、特别能奉献”的“五个特别”的青藏高原精神、“人一之,我十之”的实干精神、“缺氧不缺精神”的玛多精神,抓当地的项目管理、严程序规范,重机制完善,做桥梁纽带,不断激发受援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。

  自2010年以来,黄浦区对口支援果洛州玛多县,共实施援建项目54个,总投资1.45亿元。援建项目以实际需求为基础,以改善基层群众的生活条件为出发点,资金“80%向基层倾斜,80%向民生倾斜”,把有限的资金重点放在改善当地各族群众基本生活条件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,项目涉及领域有新农村建设、产业发展、社会事业、人力资源培训等。

  在援青干部们的牵线搭桥下,黄浦与玛多县形成了政府、企业、社会等多层次的广泛互动,两地合作交流逐步加深和巩固, 2010年7月-2016年7月黄浦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为玛多县实施计划外项目32个,投入资金1626万元。2017年黄浦区政府援建玛多县100万元,2016年7月-2017年7月,第三批挂职干部争取计划外援建项目7个,援助资金157万元,总援助金额近2000万元。2018年,玛多县在果洛州属下6个县中,将率先脱贫。

WDCM上传图片

  ▲天上玛多

  建公交亮路灯惠民不断

  2017年7月,平均年龄35岁的上海第三批22名援青干部,踏上素有江河之源美誉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,来到了高海拔的玛多县。

  邵泉是黄浦区第三批对口支援玛多县的带队干部,负责主管全县的旅游和文化工作,他对高海拔地区的感受深有体会。“从沿海低海拔地区去平均海拔4300米的玛多县,得先在海拔2230米的西宁过渡几天。因为,玛多县地区的氧气含量仅为40%。到西宁时,需提前一周服用‘红景天’才能起到作用,可三天的适应期过后,随着海拔逐渐上升,气压亦越来越低。出发前准备的带独立包装的食品,包装袋都变得胀鼓鼓的;好端端的圆珠笔,也莫名其妙的开始漏油墨……连物品都有了高原反应,更何况是人。”

  一路颠簸7个多小时,一行人终于抵达玛多县。当晚,“红景天”、“高原安”都失了效,邵泉感觉头痛欲裂,像是有千万根针在扎。以前在上海,生活有规律的他,看完电视后10点多钟就能入睡,但这天,他在床上辗转反侧到凌晨2点。

  “对于缺氧,当地早有‘三不快’之说:运动不能快、走路不能快、思维不能快。一快就要缺氧。”邵泉介绍,除了缺氧,在当地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极度的干燥。“宿舍里的增湿器,每天要用掉2加仑水,才能勉强维持室内的湿度。而如果外出工作,不用多久嘴唇就会干裂。在室内工作,一天也要起码喝掉4升的水,鼻腔因天气干燥,血管脆化,稍受外部刺激,就会流鼻血。”

  因为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,玛多县曾明文规定:当地干部工作满15年可以因身体原因申请提前病退,工龄满35年或年龄达55岁即可申请正常退休。每年玛多县都要有数十名当地干部申请病退,在2017年申请人群中,年龄最小者为30岁。

  就是在这样极端的自然环境约束下,黄浦区三批对口支援干部尽心尽力,帮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惠民工程。2012年,帮助当地建立公交“乡乡通”工程,在下属乡镇设立公交车站,公交车每天定点、定时发车,从此改变了玛多人民出行只能靠牛马的交通方式;建立县牧民综合服务中心,将上海先进的“一门式”政务理念带到当地,让前来办事的牧民免去来回奔波之苦。目前服务中心还帮助牧民防治包虫病,在果洛州全州包虫病发病率为13%,而玛多县控制在了3%。从2013年起,逐步深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配套建设、村级卫生室标准化配套建设,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;从2016年起,着力于乡村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,让从未接触过电的玛多人民在生活中增添了亮光。

WDCM上传图片

  ▲邵泉到贫困牧民家了解情况并送上慰问用品

  促成玛多与上海的N种合作

  在经济发展模式多元的情况下,如何让玛多人民尽快脱贫奔小康,黄浦的援青干部认为,必须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旅游、文化资源。

  上世纪70年代初,玛多县有4077个大小湖泊,有“千湖之县”的美称。那时,生态良好的草原绿草如茵,涓涓溪流四处流淌。上世纪80年代初期,因畜牧业生产繁盛,当地的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,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,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影响,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,黄河源头湿地逐步萎缩,草原沙化加剧,境内湖泊锐减到一千余个。2000年8月,国家正式成立全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—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,面积31.6万平方公里。自然保护区内要求退耕还草(林)、全面禁猎、禁采砂金、休牧育草、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;2005年,青海推出《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》,经过多年治理,玛多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。2005年,境内的鄂陵湖、扎陵湖被联合国《湿地公约》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,其境内还有黄河源牛头纪念碑、星宿海、迎亲滩、冬格措纳湖、哈姜盐湖、巴颜喀拉山、措哇尕则山、雅拉达则山、花石峡石山、猴山等一系列雄浑奇特的自然、人文景观,可谓风光无限,胜景迭出。与此同时,玛多拥有丰厚的人文、历史底蕴。历史上,这里曾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婚礼举办地,特别是在唐代,成了吐蕃与中原互通有无的重要中转站。

  如今玛多县已把实施旅游与文化融合,全面实施“大文化、大旅游”发展战略,以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强县为目标。邵泉介绍,玛多县已相继编制了《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》、《黄河源景区建设性详规》等,打造以追溯历史、源头风光、科学探险为主要功能的西部源头风光旅游区,重点开发河源探险、体育登山和生态旅游。同时,建设集休闲、娱乐为一体的东部自然风光旅游区,开展面向高端人群的定制旅游。目标是:将玛多建设为集生态旅游、科学探险考察和民俗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知名旅游县,逐步走向规模化、效益化、经济化的轨道。

  目前,在旅游市场方面,玛多瞄准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国内一线城市。“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,黄浦区集聚了大量有旅游需求的人群,而玛多有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,如果能形成有效的供需对接,不但可以盘活玛多的经济和促进当地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,更可以使上海的旅行社开拓出新的旅游市场,促进上海旅游业的持续发展。”邵泉说。

  最近,玛多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”亮相上海大世界,邵泉也是此次活动的带队人。他介绍,市民在展演活动中不但可以看到英雄史诗——《格萨尔王传》,以及瓦当、玛尼石刻、糌粑、简易氆氇机、角制藏牌、曲拉等一些大众并不熟知的非遗展品,更能深层次地感受到藏区文化魅力。这次活动也是玛多推介旅游品牌文化战略行动之一,通过展示,扩大玛多的知名度,吸引更多人前往旅游。

  此外,针对玛多畜牧业较发达的现状,在黄浦对口援青干部的指导下,牧民已与西宁当地企业一起创业,正在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藏羊屠宰销售有关证照,剑指北上广的高端餐饮市场。“玛多的藏羊在高海拔的草甸长大,肉质鲜美紧嫩,喝的是黄河源头清澈的河水,吃的是全天然、无农药的牧草,符合高端料理对于美食素材的需求。黄浦集聚了一大批高端餐饮企业,如果市场有需求,玛多可以保质保量供应。”邵泉这样表示。

WDCM上传图片

  ▲玛多县旅游景点牛头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