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

杨元飞:援疆人心中的“四个大”

来源:上海援疆    作者:杨元飞    更新时间:2018/1/30 10:41:15

  【口述前记】杨元飞,1980年3月生。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,担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,市少工委主任。曾担任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(第八批)副总指挥,喀什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。

WDCM上传图片

  2014年10月,根据组织安排,我从上海团市委调至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工作,担任副总指挥,常驻新疆喀什开展援疆工作。用一位前辈的话来讲,援疆的日子相当于重新读了一次大学。要说个中滋味,我想用“四个大”来概括。

  稳定是最大的大局

  天山不平,天下不宁。在新疆,稳定就是最大的大局。

  初到新疆时,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:这些年新疆的发展很快、变化很大,老百姓的生活在持续改善,与我想象的状况有很大反差。特别是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启动以来,各援助省市充分发挥优势、调动资源,广大援疆干部人才主动融入、扎实工作,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,有力推动了受援地的经济社会发展,新疆迎来了发展速度最快、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。然而,在这些成绩背后,如何看待新疆的发展与稳定,对于理解当前阶段的新疆工作和援疆工作具有特殊意义。

  与其他省份相比,新疆的区情更特殊、所处的环境更复杂。所以,新疆的发展不能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发展,而应该是建立在稳定前提下的发展。作为一名援疆干部,就是要从稳定这个大局出发,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,既要围绕发展促稳定,把发展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普遍真理,又要围绕稳定谋发展,把稳定作为服务新疆特殊区情的现实需要,为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新疆发展与稳定的深层次矛盾做出应有的贡献。

 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

  天下之道,在顺民心。在新疆,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。

  “十二五”期间,上海的援疆资金达到92.34亿元,位居19个援疆省市之首。这其中,有80%的资金用于基层,用于改善民生。

  俗话说得好:亲戚越走越亲,感情越走越近。做援疆工作,就是要处理好民生与民心的关系,既要通过对口支援改善民生,又要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争取民心,把受援群众当作亲人,把受援地当作家乡,在负真责把项目干好的同时,用真心把朋友交好。

WDCM上传图片

  杨元飞(中)向“走进上海援疆”的喀什地区人大代表介绍情况。

  要想让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认可援疆工作,既要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生活的改善,又要让他们原原本本理解援疆的目的所在,从而通过援疆工作调动、整合起全疆各族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,让援疆成为“大家事”、“自己事”。为此,每一个援疆干部都要有“仁爱之心”,要发自内心地爱这片土地,爱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。

  其次,每一个援疆干部都要有“友爱之情”,要善于运用群众语言,善于掌握群众心理,带头用真诚的交往、主动的交流和换位的交融,消减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语言障碍、文化隔阂、信仰差异,要让老百姓真真实实地参与到援疆工作中来,通过点点滴滴、长长久久的努力,让受援群众真正理解援疆工作的目的,真正认可援疆干部的作风,真正认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。

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,每一个援疆干部都要有“关爱之举”,多关心群众冷暖,多满足群众需求,扎扎实实地把援疆工作做好,让每个援建项目都能接地气、谋民生、落实处,成为民族团结工程,而不是虚有其表、好大喜功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“三个离不开”、“五个认同”不仅体现在理念上、口号上,更能体现在将心比心的感同身受上,体现在并肩奋斗的战友情谊上,体现在一起爱生活、一起爱新疆、一起爱祖国的朴素情感上,把新疆建设得更好,成为各族百姓共同热爱、共同珍视的美好家园。

  担当是最大的责任

  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在新疆,担当就是最大的责任。

  不来新疆,不知道新疆干部有多辛苦,新疆工作有多复杂。本来以为,上海干部的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,但跟新疆干部的工作强度相比,某种程度上来说,后者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在这里,基本没有“节假日”的概念,“5+2”是常态,“白加黑”是自然。

  从我所认识的新疆干部来看,他们都用实际行动选择了担当,选择了承担责任、直面矛盾、解决问题,用汗水抑或鲜血创造了经得起实践、人民、历史检验的实绩。

WDCM上传图片

  新疆的现实经历告诉我,要做好一件事情,责任与能力二者缺一不可,但相对而言,责任更加重要。一个人能力再强,如果他不愿意负责,就不能创造价值;相反,一个人如果愿意承担责任,即使能力稍逊一筹,也能创造出最大价值。某种意义上来说,责任心不是由能力决定的,但它却可以反过来影响能力。有了责任心,没有能力可以逐渐培养;没有责任心,再有能力也是无济于事,再细小的事情也可能酿成大祸。

  对于援疆干部而言,我们肩负的是国家意志与人民重托,如果没有担当意识,如果不愿承担责任,就不可能承受得起思乡之苦、离家之愁,就不可能面对得了工作之难、生活之艰。因此,要做好援疆工作,就是要把培养担当意识、锻炼担当意识、提升担当意识作为落实援疆责任的手段,把援疆工作与学习锻炼紧密结合起来,处理好责任与能力的关系,使其内化为心中有责,外化为勇于担责,在工作中主动作为,自加压力,面对问题不回避,面对困难不退缩,努力让援疆经历成为人生岁月里最全面的锻炼、最难忘的回忆。

  团队是最大的资源

  同舟共济,天下无敌。在新疆,团队就是最大的资源,必须紧紧依靠团队的力量,同舟共济,团结协作,才有可能改变局面、取得成绩。

  我在援疆指挥部分管教育、卫生、文化、科技、人力、社会领域援疆和项目计划、资金管理、决算审计、媒体宣传、纪检监督等工作。除此之外,在地区行署,我还分管旅游、教育、卫生计生、食品药品监督、档案、科技、知识产权等十余个块面的工作。每天,落实各项要求、参加各种会议、接待各方来宾就已经把我的时间几乎全部占去,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各方面工作都做好做实呢?我的秘诀就是依靠团队的力量。

WDCM上传图片

  援疆干部喜迎新年

  援疆的历练告诉我,在世界上,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,只有融入团队,与团队一起奋斗,才有可能在实现集体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。援疆干部来自不同的单位和部门,经历多样,个性也有所差别。如果大家每个人都单打独斗,即使个人能力再强,也难以形成合力,不能发挥出集体力量。如果大家作为一个整体,相互包容,相互补台,齐心协力,团结协作,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集体智慧,体现出上海干部的整体水平。

  当然,这里所说的团队,并不仅限于“前方”的指挥部和行署的同事,还应包括“后方”的上海各委办局、各单位甚至全社会的各方力量。因此,每一个援疆干部都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努力提升合作意识,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,注重团队建设,多比工作比成绩,少比荣誉比待遇;援疆队伍要营造“上下一条心、工作一盘棋”的良好氛围,对外一个声音,对内一个步调,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;援疆工作也要善于合作,处理好与当地、与后方的关系,整合起多方力量,为工作创造出更大的平台和更广阔的空间,同舟共济,同心协力,为援疆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。

  我一直认为,在一个人相对年轻的时候,能够有机会到新疆学习锻炼,是值得一生珍惜的宝贵财富。记得之前曾去塔中出差,途径沙漠公路入口,道路两边用粗大的字体写着一副对联:“只有荒凉的沙漠,没有荒凉的人生”,我想用这句话纪念我的援疆岁月,也希望用这句话与所有新“新疆人”共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