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

“上海制造”走向全国

      更新时间:2015/9/10 12:23:03

  唐俊,中铁上海工程局的一名桥梁专业高级工程师,更是一名党员,多年来从事项目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,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,勇挑科技创新重担,在急难险重面前从不退缩。

  由于长期生活在工地,唐俊和家人总是聚少离多,一年中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不超过半个月。每一次刚回到家,女儿就会粘着唐俊不分开,等到离开时,女儿就哭喊着,拉着唐俊不让他走……唐俊总是说:“没事,爸爸过两天就回来。”女儿很懂事,点点头,乖乖地让唐俊走。其实,孩子心里明白,“两天”究竟意味着多久。对家人,唐俊是满心眷恋和愧疚。要报答家人的理解和支持,他觉得,作为一名桥梁工程师,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推进科技创新,将上海先进的工程技术理念输向全国,让“上海制造”在全国的江河湖海上茁壮成长。

  回顾唐俊的造桥生涯,他最出彩的地方就在广西。当时,他让“上海制造”的声誉响彻了被称为中国“桥梁博物馆”的广西柳州柳江之上,连续修建了三门江、静兰、双拥3座大桥。

  三门江大桥被他说成是自己的“高中”,可以说“在科技创新中崭露头角,展示了基础扎实的技术水平”。当时,为解决洪水侵袭带来的停工影响,唐俊下定决心缩短停工时间,将当地造桥普遍采用的固定栈桥改为浮动栈桥,这样,在几轮洪水的间歇期,便可以恢复施工。经过缜密计算和反复试验,他的浮动栈桥技术有效规避了洪水侵袭,使大桥提前半年多竣工,为柳州市民早日提供了便捷。三门江大桥,荣获“火车头”优质工程奖章,他编写的“宽桥面部分斜拉桥施工工法”获国家级工法。

  静兰大桥是他的“大学”,体现了“从以技术为主到现场施工管理的融合过渡”。静兰大桥的保护性拆除改建号称“亚洲第一拆”,在不破坏原有主体结构的前提下,把原有桥面、桥拱拆掉,再在原有支撑力下拓宽桥面,把拱形桥改建成斜拉桥。拆桥比建桥难多了!桥板连接在一起,拆掉一块,后面的就很可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,哗啦啦地顺势倒塌……专业设计院拿不出可行方案,拆桥方案最后由唐俊自行设计,自行施工。签字拆除时,唐俊清楚地看见业主方、监理方负责人的手都在发抖。“这些四五十岁的人不约而同地走过来拍着唐俊的肩膀说,‘小唐,我们下半辈子的政治生命就交给你啦!’”唐俊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,在6个月紧张有序地施工中,静兰大桥的拆桥任务提前一个月完成。其保护性拆除的方案,后来被评为“省级工法”,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
  双拥大桥,唐俊看成是自己的“毕业论文”,“技术水平、管理特点,都发挥到了令人满意的程度。”号称“世界第一”的单主缆斜吊杆地锚式悬索桥——双拥大桥,技术难点已经接近世界桥梁建设史之最,每一个细节都挑战着建设者的勇气与耐力。大桥筹备阶段,唐俊就不断向所有参建员工灌输“我们在创造历史”,我们要发扬“上海制造”的观念,不断强化执行力建设,使所有人步调一致、精神一致。他通过刻苦钻研悬索桥施工技术,带领参建团队通过周密制定施工方案,精心组织施工生产,严抓安全质量管理,使大桥圆满优质竣工。大桥获得13项国家专利、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4项省部级工法,并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、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。

  近年来,唐俊先后获得“鲁班奖”项目经理、“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”等荣誉称号,最让他自豪的是,2010年5月,柳州市政府将他评选为市“劳动模范”,这座城市,第一次把这项荣誉颁给一个外乡人。不过,跟个人荣誉比起来,“上海制造”的标签给他带来的成就感要大得多。唐俊愿继续努力,用上海先进的技术理念,打造具有“上海质量”的精品工程,为“上海制造”继续增光添彩!